• <th id="abimu"></th>

      1. 技術專欄

        溶酶體酶(lysosomal enzyme)
        供稿:科鹿生物發(fā)布時間:2022-05-04瀏覽量:3340次

        1.溶酶體的發(fā)現

        1949年,比利時布魯塞爾細胞病理學院科學家deDuve將大鼠肝組織勻漿,對各種細胞器進行分離,以期找出與糖代謝的酶有關的細胞器,根據實驗結果推測細胞中還存在一種新的細胞器。1955年,de Duve與Novikof合作,首次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這種細胞器,1956年被定名為溶酶體。他和他的同事——電子顯微鏡專家克洛德和帕拉迪分享了197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(yī)學獎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2.溶酶體的結構

        至今只在動物細胞中發(fā)現溶酶體,溶酶體(lysosome)為細胞漿內由單層脂蛋白膜包繞的內含一系列酸性水解酶的小體。它是一種由單層膜包被的囊狀結構,且是一種動態(tài)結構。在不同類型細胞中,溶酶體的形態(tài)、大小不同。一般呈圓形小泡,直徑為0.25~0.8μm,內含多種多樣的酸性水解酶,可分解各種外源或內源的大分子物質。因而溶酶體被比喻為細胞內的“酶倉庫”“消化系統(tǒng)”。

        3.溶酶體的分類和形成

        溶酶體的形成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。一般認為,溶酶體里的酶是經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合成后運輸到高爾基體的,在此經過加工、分揀與濃縮,被覆外膜,形成囊泡,然后離開高爾基復合體,此時只含水解酶而不含被催化的底物,稱為初級溶酶體。初級溶酶體與細胞內的胞內體、吞噬體和自噬體融合形成復合物,溶酶體中的酸性水解酶發(fā)揮作用,將胞內體和吞噬體等逐步消化,此時的溶酶體不僅含有水解酶,而且含有大量被催化的底物,是一種正在進行消化作用的溶酶體,被稱為次級溶酶體。次級溶酶體內的消化作用完成后,酶的活力變得很弱甚至喪失,僅留有未消化的殘渣,稱為殘余體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 

        ELK Biotechnology可以提供的溶酶體酶相關指標
        貨號 品名 規(guī)格價格(48T/96T) UniProtKB
        ELK3300 Human ACP2(Acid Phosphatase 2, Lysosomal) ELISA Kit 1960/2800 P11117
        ELK2328 Human ACP3(Acid Phosphatase 3, Prostatic) ELISA Kit 1960/2800 P15308
        ELK9590 Human TRACP-5b(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) ELISA Kit 1960/2800 P13685
        ELK1930 Human RNASE1(Ribonuclease A) ELISA Kit 1960/2800 P07998
        ELK1791 Human DNASE1(Deoxyribonuclease I) ELISA Kit 1960/2800 P24855
        ELK1911 Human CTSK(Cathepsin K) ELISA Kit 1960/2800 P43235
        ELK4714 Human ARSA(Arylsulfatase A) ELISA Kit 1960/2800 P15289
        ELK2772 Human GUSb(Glucuronidase Beta) ELISA Kit 1960/2800 P08236
        ELK4035 Human HAT1(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 1) ELISA Kit 1960/2800 O14929
        ELK9575 AcCoA(Acetyl CoA) ELISA Kit 1960/2800 /
        ELK4042 Human HDAC1(Histone Deacetylase 1) ELISA Kit 1960/2800 Q13547
        ELK2950 Human HAase(Hyaluronidase) ELISA Kit 1960/2800 /
         
        4.溶酶體中的酶
        4.1種類 

        目前已發(fā)現溶酶體中的酸性水解酶有60余種,包括水解蛋白質、糖類、脂類等物質的酶。例如,酸性磷酸脂酶、組織蛋白酶、核糖核酸酶、透明質酸酶、磷酸轉移酶、β-半乳糖苷酶、芳香基硫酸脂酶A和B等。大多數溶酶體里的酶是糖蛋白,但也有例外,如鼠肝細胞和腎細胞溶酶體里的酶大部分是脂蛋白。

        4.2來源 

        溶酶體中的酶與分泌蛋白的形成類似,都是由附著在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中合成不成熟的酶,然后在信號肽的引導下進入粗面內質網,經初步加工連接一些糖基團,如葡萄糖、甘露糖和N-乙酰葡萄糖胺等,內質網通過形成囊泡將這些較成熟的酶轉運至高爾基體,經高爾基體的再加工,如將N-乙酰葡萄糖胺殘基移接到甘露糖殘基上等,形成成熟的酶。 

        4.3特點 

        溶酶體的膜蛋白多為糖蛋白,溶酶體膜內表面帶負電荷,所以有助于溶酶體中的酶保持游離狀態(tài),這對行使正常功能和防止細胞自身被消化有著重要意義;

        所有水解酶在pH5.0左右時活性最佳,但其周圍胞質中pH約為7.2,溶酶體膜上含有一種特殊的轉運蛋白,可以利用ATP水解的能量將細胞質中的H+泵入溶酶體,以維持pH為5;
        只有當被水解的物質進入溶酶體內時,溶酶體內的酶類才行使其分解作用。一旦溶酶體膜破損,水解酶逸出,將導致細胞自溶。

         
        5.溶酶體的功能

        5.1細胞內消化 

        對高等動物而言,細胞的營養(yǎng)物質主要來源于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,而一些大分子物質則通過胞吞作用進入細胞,例如內吞低密度脂蛋白獲得膽固醇;對一些單細胞真核生物而言,溶酶體的消化作用就更為重要。例如,草履蟲將吞噬進細胞的食物或致病菌等大顆粒物質消化,其中可利用的營養(yǎng)物質,進入細胞質基質用于各項代謝活動,殘渣通過胞吐作用排出。 
         

        5.2自溶作用(細胞凋亡) 

        通過自溶作用清除發(fā)育過程中退化的細胞和死亡的細胞,以保證細胞正常生長和發(fā)育。個體發(fā)生過程中往往涉及組織或器官的改造或重建,如昆蟲和蛙類的變態(tài)發(fā)育、足的退化和尾的消失等,這一過程是在基因控制下實現的,稱為程序性細胞死亡(即細胞凋亡),這些注定要消除的細胞以出芽的形式形成凋亡小體,被巨噬細胞吞噬并通過溶酶體消化,從而清除不需要的細胞。 
         

        5.3自體吞噬

        清除細胞中無用的大分子、衰老的細胞器等。許多生物大分子的半衰期只有幾小時至幾天,例如肝細胞中線粒體的平均壽命為10d左右,這就需要溶酶體將其吞噬消化。 

         

        5.4防御作用

        所有白細胞均含有溶酶體性質的顆粒,能消滅入侵的微生物,如吞噬細胞可吞入病原體,在溶酶體中將病原體進行處理、殺死或降解。然而,也有一些病源菌(例如,麻風桿菌、結核桿菌等)能耐受溶酶體酶的作用,因而能在巨噬細胞內存活。 

         

        5.5參與分泌過程的調節(jié)

        研究發(fā)現,大鼠腦垂體分泌催乳素受到抑制時,溶酶體與細胞內一部分分泌顆粒融合,將其消化降解以消除細胞內過多的激素,這種現象叫做粒溶或分泌自噬。幾乎所有分泌蛋白質和肽類激素的細胞中都存在粒溶現象,細胞通過這種方式,對激素的分泌量進行有效的調節(jié),如將甲狀腺球蛋白處理成有活性的甲狀腺素等。

         

        5.6形成精子的頂體

        精子的頂體,其本質也是一種溶酶體。在受精過程中,頂體中的酶被釋放到細胞外,能消化卵子外周的卵泡細胞和透明帶,形成精子入卵的通道,便于精子進入卵細胞,達到受精的目的。
        關閉

        在線咨詢

        Online consultation

        • 在線咨詢
        • 技術支持

        關注微信公眾號

        微信掃一掃立即咨詢

        微信掃一掃立即咨詢

        一级a爱片国产亚洲精品,97se亚洲综合色区,日朝欧美亚洲精品,欧洲韩国亚洲一区二区三区

      2. <th id="abimu"></th>